MHC-Ⅰ类分子
MHC-Ⅰ类分子是由重链(α链)和轻链(β链)非共价结合的异二聚体(图1221),广泛分布于有核细胞膜表面。α链是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(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.MHC)的Ⅰ类基因,如小鼠的H-2K和H-2D基因,人类的HLA-A、B、C基因编码的;β链是由另一个基因编码的β2微球蛋白(β2-m),α链与β链需同时表达于细膜膜上(相关内容参见第十六章MHC参与的抗原递呈及第二十一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)。图1225MHC-Ⅰ类分子结构
MHC-Ⅰ类分子α链分子量45kD左右,其胞外区有3个结构域(α1、α2、α3),每个结构域约含90个氨基酸。α1和α2结构域与Ig的V区结构域相似,每个结构域的肽链折叠成一个α螺旋,4条β片层,两个结构域共同构成抗原结合槽,槽壁由2个α螺旋组成,槽底由8条β片层构成(图1225)。槽内最适结合9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。α3结构域与Ig的C区结构域同源,是与Tc细胞的CD8结合的部位。α链的穿膜区由2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,胞内区由30~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,含有几个磷酸化的位置。
MHC-Ⅰ类分子β链(β2-m)的分子量12kD左右,其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,不同种之间变化极小。β2-m的作用主要是稳定MHC-Ⅰ类分子,并使其有效表达于细胞膜上。
编码MHC-Ⅰ类分子α链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,表达的α链及α1、α2结构域组成的结构使MHC-Ⅰ类分子也具有高度多态性。MHC-Ⅰ类分子是细胞表面引起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。也是Tc细胞杀伤带内源性抗原靶细胞的限制分子。
MHC-Ⅰ类分子的α链和β链(β2-m)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后,转运到滑面内质网腔(ER),在钙联素(calnexin)蛋白、钙网蛋白(calreticulin)等伴随蛋白帮助下, α链正确折叠,与β2-m装配成Ⅰ类分子。接着又在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(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g processing,TAP)作用下,MHC-Ⅰ类分子的α链与β2-m进一步折叠,并与由TAP蛋白转运进ER的内源性抗原肽结合(荷肽)。荷肽后的MHCⅠ类分子结构很稳定,从ER转运到高尔基体,糖化后,通过胞吐空泡(exocytic vesicles)转运到细胞膜,空泡膜与细胞膜融合,MHC-Ⅰ类分子一抗原肽呈现于靶细胞表面,供Tc细胞膜上的TCR识别,形成MHCI-抗原肽-TCR三元体结构,激活Tc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