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。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武汉新启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新启迪-您的生物科研好伙伴!2008-2023
Wuhan Xinqidi Biotech Co.Ltd
本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

吉西他滨或纳布-紫杉醇联合顺铂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随机3期临床试验

 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2-07-15 11:30作者:武汉新启迪Xinqidibio

摘要

推荐铂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(mTNBC)。我们进行了一项随机、3期、对照、开放标签试验,以比较在mTNBC患者(ClinicalTrials.gov NCT 02546934)中nab-紫杉醇/顺铂(AP)与吉西他滨/顺铂(GP)的疗效。254名未经治疗的mTNBC患者每3周随机接受一次AP (nab-paclitaxel 125 mg/m,第1、8天,顺铂75 mg/m,第1天)或GP(吉西他滨1250 mg/m,第1、8天,顺铂75 mg/m,第1天)静脉注射,直到疾病进展、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撤销同意。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(PFS);次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(ORR)、安全性和总生存率(OS)。试验达到了预先指定的终点。AP的中位PFS为9.8个月,而GP为7.4个月(分层HR为0.67;95%可信区间为0.50–0.88;P= 0.004).AP显著增加ORR (81.1相对. 56.3%, P < 0.001) and prolongs OS (stratified HR, 0.62; 95% CI, 0.44–0.90; P= 0.010)到GP。在3级或4级不良事件中,AP的神经病变和GP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高。这些发现保证了进一步评估添加新的药物到na B-紫杉醇/铂骨架上,因为它对mTNBC患者具有高效力。

介绍

三阴性乳腺癌(TNBC),缺乏雌激素受体(er)和孕酮受体(PgR)的表达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(HER2)基因的扩增,占所有乳腺癌的20%,并与攻击性行为和不良预后有关1。与其他亚型相比,TNBC患者更可能经历更早的复发和更短的存活时间2。虽然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药物显著增加了luminal和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生存期,但TNBC的预后仍然很差。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的治疗策略,但转移性TNBC的中位生存期仍约为12-25.7个月3,4,5,6,7.

TNBC与基底样乳腺癌有共同的分子特征8,9。大约10-15%的TNBCs被携带乳腺癌变化10,11,而47.7–71.0%含有同源重组缺陷6,12。这些现象为DNA交联剂提供了基础,如治疗TNBC的铂。铂治疗已经引起了对早期和晚期TNBC的兴趣,并且有证据表明含铂方案在临床上对TNBC患者有益。在手术前,新辅助化疗中加入铂类药物增加了病理完全缓解(pCR)13,14,而在用含铂方案治疗的转移性TNBC (mTNBC)患者中也观察到了延长的无进展生存期(PFS)4,15,16。目前,铂类药物,卡铂和顺铂,已被推荐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mTNBC17,18,19.

我们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吉西他滨/顺铂(GP)在一线治疗mTNBC的PFS方面优于吉西他滨/紫杉醇(GP组为7.7个月,GT组为6.5个月,但OS无显著差异)15。因此,中国乳腺癌学会和德国妇科肿瘤工作组的指南中推荐了全科医生18,19。为了进一步开发顺铂对TNBC的潜在作用,我们选择了纳米颗粒白蛋白结合(nab)-紫杉醇作为合作伙伴,因为它对转移性乳腺癌(MBC)具有最高的抗肿瘤活性20。此外,在我们以前的前瞻性2期研究中,我们在患有mTNBC的患者中测试了nab-紫杉醇/顺铂(AP)的安全性和活性21。基于na B-紫杉醇的高反应性和na b-紫杉醇与顺铂的协同作用的证据,我们假设AP作为mTNBC患者的一线治疗比GP具有更好的疗效,并且试验方案于2015年获得Celgene Global Medical的批准。

在这项工作中,我们报告了GAP的结果,这是一项多中心、随机、开放标记、一线3期试验,用于比较一线AP与GP在mTNBC患者中的疗效。我们显示,与GP相比,AP作为mTNBC患者的一线治疗,PFS有所改善。

结果

病人

共有254名患者入选并随机分配接受AP(n= 127)或GP(n= 127)之间(图1).GP组中的一名患者因为撤回同意而没有接受指定的治疗。因此,253名接受了至少一剂研究药物的患者(127名分配给AP,126名分配给GP)被纳入ITT和安全性分析。治疗组之间的患者人口统计数据和基线疾病特征平衡良好(表1).

图GAP研究的联合图表。
figure 1

患者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而中断指定的治疗。该图显示了意向性治疗和安全性分析中包含的患者人数。

表1患者特征。

治疗暴露

AP组和GP组的患者均接受了中位6个周期的治疗(范围:AP组为1-10,GP组为0-10)。在这项研究中,253名患者中有241名(95.2%)接受了至少两个周期的治疗。纳布紫杉醇和顺铂的相对剂量强度分别为92%和95%,吉西他滨和顺铂的相对剂量强度分别为92%和94%(补充表1).在分析的截止点(2021年2月23日),两组都停止了治疗(图。1).AP组127例患者中有26例(20.4 %)和GP组126例患者中有47例(37.3%)因疾病进展而停止治疗。AP组127例患者中有21例(16.5%)出现剂量减少,GP组126例患者中有47例(37.3%)出现剂量减少。

功效

在数据分析的截止日期,共有202名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,其中AP组101名,GP组101名。在整个人群中,AP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3.2个月,GP组为19.3个月。AP组的PFS显著长于GP组(中位数,9.8个月[95% CI 8.70–10.90]相对。7.4个月[95%可信区间为5.93–8.94];HR,0.69;95%可信区间为0.53–0.92;P= 0.010;分层HR,0.67;95%可信区间为0.50–0.88;P= 0.004)(图。2A).

图2:AP组和GP组的Kaplan-Meier生存曲线估计值。
figure 2

PFS的卡普兰-迈耶图(A)和OS(B).ITT人口的数据。使用对数秩检验比较治疗效果;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HRs和相应的95% ci。p值是单侧的,没有对多重性进行调整。HR =危险比。

用于疾病进展后的后续治疗(补充表5),AP组101例患者中的64例(63.4%)和GP组101例患者中的54例(53.4%)接受了后续治疗。其中,AP组和GP组分别有24例(37.5%)和29例(53.7%)患者接受含长春瑞滨的联合方案作为二线治疗。此外,在GP组中,11名(9.5%)患者接受了贝伐单抗治疗,10名(18.5%)患者接受了基于紫杉烷的治疗。

按分层因素对PFS进行的其他关键亚组和探索性分析见图。3。在大多数亚组中,AP组的中位PFS显著长于GP组。在ITT人群中,经研究者评估,AP组的ORR为81.1% (103/127),而GP组为56.3% (71/126)P < 0.001) (Table 2),而中心评估的ORR分别为79.5% (101/127)和58.7%(P < 0.001) (Supplementary Table 2).接受AP治疗的患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.4个月(95% CI,7.1-9.7),接受GP治疗的患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6.4个月(95% CI,4.4-8.4)(HR,0.68;95%可信区间为0.48–0.95)。在数据截止时间点,AP组127例患者中有55例(44.3%)死亡,GP组126例患者中有67例(53.2%)死亡。两组间的OS显著不同,分层HR为0.62 (95% CI为0.44–0.90;P= 0.01;HR,0.67;95%可信区间为0.47–0.96;P= 0.028),AP组的中位OS为26.3个月,GP组为22.9个月(图。2B).

图PFS的亚组分析。
figure 3

数据是临床相关亚组中ITT人群的中位数。亚组包括< 40岁的患者(n= 45岁)且≥40岁(n= 208);ECOG = 0(n= 40)和ECOG = 1(n= 213);绝经前状态(n= 113)和绝经后状态(n= 140);从头第四阶段(n= 48),无病生存期< 1年(n= 29)且≥1年(n= 176);转移器官部位数量= 1(n= 94), =2 (n= 81)且≥3(n= 78);内脏转移(n= 163)且无内脏转移(n= 90);既往蒽环类药物治疗(n= 173)且不含蒽环类抗生素(n= 80);之前用紫杉烷治疗(n= 170)且不含紫杉烷(n= 83).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HRs和相应的95% ci。数据以HR和95% CI表示。小时危险比率,皮层脑电图东部肿瘤协作组。

表2 ITT人群对研究治疗的局部评估反应。

安全

安全性人群中的所有253名患者都出现了至少一次不良事件(表3).AP组中所有大于5%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、神经病、厌食、疲劳、恶心和呕吐以及低镁血症,但是对于≥3级,只有神经病(19%比0%)和恶心和呕吐(6%比1%)出现显著差异。相反,GP组的≥3级血小板减少症至少多5%(29.4%对3.9%)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、神经病和贫血是AP组中最常报告的3级或4级AE,频率分别为40.9%、18.9%和15.0%。最常报告的GP或4级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(40.5%)、血小板减少症(29.4%)和贫血(11.9%)。AP组127例患者中有6例(4.7%)出现SAE,GP组126例患者中有4例(3.2%)出现SAE。无治疗相关死亡报告,但有2例患者在AP治疗期间死亡;一个是由于并发的未控制的二型糖尿病和突然的酮症酸中毒,另一个是由于脑膜转移。

表3不良事件。

讨论

在ITT人群中,作为一线治疗,与GP相比,AP显著改善PFS,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4%。重要的是,我们观察到AP组的存活率增加了4.3个月。AP也导致显著高于吉西他滨和顺铂的ORR。正如所料,两种药物的组合与每种药物的已知毒性作用一致。

据我们所知,在mTNBC一线治疗的3期研究中,该试验中的AP达到了数字上最长的PFS和最高的缓解率,中位PFS为9.8个月,ORR为81.1%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,如阿替唑单抗,一种PD-L1抗体3,22和一种PD-1抗体pembrolizumab23,实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PFS和/或OS益处(补充表3).然而,两者都建立在相对较弱的控制方案的基础上,中位PFS仅为5.0-5.6个月3,23,而GP doublet在该试验中的中位PFS为7.4个月。此外,在第2、4和6个周期结束时,疾病进展率分别仅为0% (0/127)、2.4% (3/127)和9.4% (12/127),实现了快速反应(补充表4).TNBC是一种侵袭性疾病,通常需要高度有效的方案来减轻肿瘤负担并迅速缓解症状,这可能是AP双重疗法成功的部分原因。最后,AP doublet被纳入中国的医疗保健体系,可能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提供一种负担得起的选择。

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一线AP双联体的价值。GP在本次试验中的疗效与我们之前的3期试验相似(分别为7.4个月和7.73个月)。这不仅证实了GP方案对mTNBC的抗肿瘤活性,而且基于这两项研究的结果,通过间接比较,AP的良好疗效可归因于紫杉醇加吉西他滨,进一步支持了AP方案对mTNBC患者的疗效。在一项随机的2期临床试验中,纳米紫杉醇联合卡铂也证实了纳米紫杉醇和铂在mTNBC中的应用5.通常,对于在生物学和分子学上与TNBC相似的癌症类型,如浆液性卵巢癌和肺鳞癌24紫杉烷和铂的双重方案是一线治疗标准。在TNBC,在2期临床试验中,贝伐单抗联合nab-紫杉醇/卡铂达到了9.2个月的PFS和85%的ORR25,而在3期试验中,在紫杉醇/卡铂中加入彭布罗珠单抗,然后加入蒽环类和环磷酰胺,pCR率增加了13.6%26.因此,有理由假设一线nab-紫杉醇/铂二联方案,而不是单药化疗,可能是探索新药物添加的合适化疗支柱。

AP doublet将其疗效的改善转化为显著的生存益处。死亡风险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当与顺铂联合时,na B-紫杉醇比吉西他滨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。我们首先确定了mTNBC人群中化疗组相对于另一组的生存益处。然而,我们不知道在相同的剂量和方案下,AP是否可以达到改善OS对nab-紫杉醇对顺铂的交叉作用。

对于mTNBC患者来说,联合治疗还是序贯治疗是最佳的,这引起了讨论。先前的研究表明,与序贯单药治疗相比,联合治疗没有带来显著的生存益处,并且增加了毒性,尽管改善了缓解率和PFS27。然而,这些研究的人群包括所有亚型,不仅限于mTNBC。由于mTNBC具有侵袭性行为,具有较高的肿瘤负荷和内脏转移倾向,因此不确定mTNBC是否可以从不同的方法中获益。此外,对于mTNBC的一线治疗,在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中经常考虑联合治疗5,23,28。例如,在KEYNOTE-355研究中2355%的研究者选择吉西他滨加卡铂作为医生的治疗选择。由于这些原因,我们在系列研究中探索了mTNBC患者的一线联合化疗(NCT02341911)15。在这项研究中,我们为联合治疗提供了更多的证据,并确定顺铂为联合治疗的替代方案。

正如预期的那样,AP组的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于GP组(AP组的any级为63 %, 3级为19%),这可归因于na B-紫杉醇联合伴随的神经毒性顺铂以及长期暴露于这两种药物。在我们之前的2期试验中,纳布-紫杉醇(125 mg/m2在d1、d8和d15)加上顺铂(75毫克/平方米2在d1)每28天导致72.6%的任何级别的外周神经病和26.0%的3级外周神经病。在这项研究中,降低nab-紫杉醇的相对剂量强度似乎可以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。然而,TNI tality试验报道,在64例患者中,3级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5%(与本研究中的nab-紫杉醇剂量相同),这表明在常规剂量下,顺铂诱导的外周神经毒性更为频繁和严重。在决定一线治疗方案时,应考虑神经病变。总的来说,AP的大多数毒性作用都是轻微的,很少限制治疗。GP组比AP组有更多的患者出现剂量减少(37.3%比16.5%),两组中停止治疗的患者相似(19.0%比22.8%)。

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。基于80%功率的PFS的主要终点评估样本量,对于3期试验而言,80%功率可能更低,样本量可能无法提供AP方案的完整毒性特征。需要更多的人群来进一步确定AP对mTNBC患者的PFS和OS益处。其次,正在进行一项回顾性转化研究,但我们没有从患者身上获得所有样本,因为转化部分不是前瞻性设计的。

总之,与GP相比,AP三联疗法在mTNBC患者中取得了更好的疗效,且毒性可控,因此是一线治疗的一种选择。在所有可用的一线证据的背景下,由于mTNBC对所有人的高效力,该双重抗体也可以作为进一步评估新药物的化疗主干。我们中心已经开始了AP联合PD-1抗体的研究,以进一步提高该方案的疗效和生存期。


武汉新启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系邮箱:
service@qidibio.com  techsupport@qidibio.com  
武汉新启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咨询客服:周一至周五8:30-17:30
联系我们
服务保障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支付方式
武汉新启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系电话:
027-87610298
027-87610297